“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纵横谈——在意昂2平台“对‘互联网+’思考与挑战”研讨会上的主旨演讲(上)
发布日期:2015/8/13 14:22:03 | 浏览次数:8146 来源:张建民/集团总经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又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这些讲话,可以让我们看到,“互联网+”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1)“互联网+”是一项国策,已经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中央将会推出一系列相关的举措;(2)“互联网+”是一个方法论,将会指导中国企业的转型及升级;(3)“互联网+”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体现出极强的使命感,作为国企更应顺势而为。
一、“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一)全球互联网移动化、产业化、智能化的进程加快
大家知道,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的“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第二次工业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创“信息时代”。虽然21世纪曾称发动和创新了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但是,目前不少专家认为,“互联网+”才是真正地引领着第四次工业革命。
过去30年,互联网的发展主要完成二件事:(1)数字化,即将数字、文字、图象、语音,包括虚拟现实、可视世界等各种信息,通过采样定理用0和1表示,数字化是计算机的基础;(2)IP化,通过“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和“IP 地址”,实现网络相互连接。经历了web1.0网络互联;web2.0社交平台;web3.0 移动通信技术三个阶段。
目前,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互联网+线上线下的各种商业形态注入了新的活力。2014年以来,移动互联迎来井喷式发展,截至去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今年前3个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近9亿人。移动互联网不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融合的产物。从移动互联网的特性上看,人们能随时随地随身乃至在移动过程中,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看,海量APP的私人定制超市,可以依个人的喜好和需求下载应用;从移动互联网赋予时空和个性化的特性看,为人们碎片化的时间和空间填充内容,且呈短小的碎片集聚。随着智能终端和应用的结合,互联网将影响人类的思维和习惯,其在满足人们信息获取、社交、娱乐、购物等需求后,也为无数行业提供资源配置服务。因此,移动互联网为互联网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前景。
当我国兴起“互联网+”浪潮的时候,发达国家正在将互联网推向智能时代。如,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先进制造厂商,倡导和认为现在进入信息与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化、网络化的工业4.0时代,开发可自律操作的智能生产工厂;日本制造从大型工业使用的机器人,到模样娇小可爱、用来陪伴老年人的机器宠物猫,甚至开发与真人相似的类人机器人;美国悄悄地进入以本国强大的软件技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由极客和创客为主要参与群体,以硬件为表现形式的新产业形态—“新硬件时代”。
所谓“新硬件”,是指一切物理上存在的,在过去的生产和生活中前所未有、见所未见的人造产品。如,谷歌的智能眼镜、无人驾驶汽车、士兵专用智能机器驮驴;亚马逊的电子阅读器KINDLE、送快递的多轴无人飞行器;AUTODESK利用3D打印机打出来残疾人的假肢;FACEBOOK用虚拟设备让年轻人体验的“真实世界”;马斯克制造纯电动车“特斯拉”、可回收火箭和制造“超级电池”;苹果的智能手表等等。
引领美国“新硬件时代”的是那些创客,他们1/3在大学里,1/3在自家车库里,还有1/3在孵化器里。美国硅谷的孵化器,像一家大学实习工厂,给创客们提供各种机床和工作台,还有3D打印等各种先进设备和原材料。创客设计的产品从原型到最后包装完毕的样品,都在这个工厂里完成。政府、天使投资、VC、PE等机构或个人,对创客在产品形成的不同阶段提供金融支持或合作。其间,有些科技巨头则花小钱物色和选择购买创客团队及技术成果,进行孵化,一旦成功了,动辄就会撬动百亿级的市场。
中国这几年开始有类似的创客孵化器,现阶段正在成为互联网+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目前,深圳定位为“创客之城”,也被称为“创客天堂”,正将创客打造为一张代表创新与活力的城市名片。
中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具有重大的意义,就是以互联网+为引领,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二)互联网经济的特点
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的官方版本:“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它反映在互联网经济呈现三个特点:
“去中心化”。互联网连接方式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必然对垄断、重资产、低效、高耗型的行业带来颠覆性的重构。
“去中介化”。互联网打破信息不对称这个格局,第三方的营销平台作用会减弱,中间市场萎缩。供需双方直接对接,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等多方面交易成本,惠及交易双方。
“去产品化”。互联网加快技术的创新和复制,竞争趋于透明和激烈,直接卖产品的利润将越来越薄,而卖产品中附加的个性服务和全解决方案,将越来越普遍。
(三)“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商业模式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整合传统商业类型,连接各种商业渠道,具有高创新、高价值、高盈利、高风险的全新商业运作和组织构架模式。以往互联网商业模式都是“互联网+传统商业”:1.0时代是互联网+信息,2.0时代是互联网+交易,3.0时代是互联网+综合服务。虽然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但总是遵循“互联网+360行”的模式。因此,“互联网+”是互联网融合传统商业,并且将传统商业改造成具备互联网属性的新商业模式的一个过程。
过去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广泛地改造及影响了许多个行业。在经济形态方面:“互联网+媒体”产生网络媒体;“互联网+娱乐”产生网络游戏;“互联网+零售”产生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产生电子银行等等。在互联网企业方面:“互联网+传统广告”就有了百度;“互联网+传统集市”就有了淘宝;“互联网+传统百货卖场”就有了京东;“互联网+传统银行”就有了支付宝;“互联网+传统网络安全”就有了360;“互联网+传统红娘”就有了世纪佳缘;“互联网+传统农业”就有了阳光舌尖…
二、从“+互联网”做起,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一)“+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开端
有专家说,“+互联网”与“互联网+”并不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概念。我认为,“+互联网”应该纳入泛“互联网+”的范围,但把两者区别开来也有其意义。因为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是从互联网的应用(即“+互联网”)开始,再到与互联网的融合(即“互联网+”)。在“+互联网”中,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而工具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在“互联网+”中,互联网是作为生产要素与传统产业融合,通过应用创新和模式创新,颠覆性地重构传统产业。
例如,特力集团做汽车后市场,有网络销售平台,有微博、微信公众号,还通过大数据定向营销,这当然可以叫“汽车后市场+互联网营销”,但算不上“互联网+汽车后市场”。又如,易到用车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提供专乘约租车服务的电子商务网站。它与租赁公司合作,选择符合条件的车辆加盟,建立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商务用车平台,1小时预约,专业服务,车网服务已经覆盖全国70个大中城市。这就是互联网+的新型交通服务平台。
因此,互联网+传统行业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应该是一种深度融合,迸发出全新的平台、产业和生态。
(二)“+互联网”到“互联网+”是一个飞跃
我们从过去单一的物理世界或者是原子世界的变化,到互联网出现,诞生了虚拟世界,再到目前进入一个全新的由现实和虚拟交互的世界当中。有的专家分析,在互联网这个新的世界里,实际上有三层架构:
第一个层面是信息层,网络实现了消息的采集和分发,互联网发展最快的阶段就是从这个层面开始的;
第二个层面是工作流层,开始把生活和工作中的各方面与互联网对接起来,即业务应用层面;
第三个层面是数据层,前两个层面所形成的大量行为数据的累积,就形成了“大数据”。通过对这些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反过来对工作流程、商业模式、产品设计,甚至思维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虚拟世界这三个层次的理解和应用,构成了互联网的全貌。而从“+互联网”到“互联网+”,其实就是从信息层逐步渗透到工作流层和数据层的一个过程。从目前看,大量的传统型企业及其活动都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层和简单的工作流层面,只是建了一个对外发布信息的网站,或实现某些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并没有在业务层面和数据层进行实质的互联网化。但是,无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对提升传统企业的竞争力都是十分必要的。
(三)通过“+互联网”方法,实现传统产业经营和管理的升级
按照企业价值链,意昂2平台集团处于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方面宜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营销的互联网化,在互联网上进行更高效、更精准的广告宣传;二是渠道的互联网化,比如营销渠道线下与线上结合;三是运营的互联网化,使得企业管理经营全面转向数字化和网络化;四是生产的互联网化,推动技术创新和设备智能化;五是产品的互联网化,提升产品在服务和体验方面的附加值。
三、向“互联网+”跨越,创新商业模式
(一)互联网思维是方法论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的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它是一种“便捷的思维”,“用户中心的思维”,“数据化的思维”。
当今,流行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如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的七字口诀:“专注、极致、口碑、快”。雷军曾按照上述理念,指点爱空间陈炜(中国第一家标准化家装互联网公司创始人)优雅地解决家装行业痛点,创立了“从毛坯到精装20天,每平米699元,永远保持毛利10%;并实现产业链标准化;定价标准化;工程管理标准化;管理过程标准化”的商业模式。陈炜称雷军“这两招绝对值2000万元”。
我认为,体现互联网思维方式的表述很多,但重点在于对“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四方面的理解,其它万变不离其宗。
第一,用户至上。以前的企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是一种自律和追求,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因为产品过剩和鼠标经济,使企业不得不真心从用户的价值出发。同时,互联网产品的本质是为用户服务,用户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传统经济的商家只为付费的客户提供服务。而互联网企业,只要是它的产品或服务的用户,不管付费还是免费,都是上帝。
第二,体验为王。在没有互联网的传统时期,商家跟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础,买方是被动的。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游戏规则变了。顾客的鼠标一点就可以比较品种和价格,而且彼此可以在网上讨论,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有主动权和话语权。
1.体验是购前的思考。它是用户在了解产品或尝试使用时所进行的评估,以及判断是否购买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思考;也是他们在与你商家互动时的感受。如酒楼开放式厨房,在于消极除顾客对食品卫生的焦虑。
2.体验是购时的超出预期。今天,所有的产品高度同质化,其中能胜出的决定性要素,就是只有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超出预期才叫体验。
3.体验是购后的感受。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该产品或者服务做得好,好得超出用户的预期,即使该产品企业一分钱广告都不投放,用户也会愿意在网上去分享,免费为该产品创造口碑,免费做广告,甚至变成了一个社会话题。如果该产品在体验方面做得好,用户每天在使用它的时候都感知到该产品企业的存在,这意味着该产品每天都在产生价值。
4.体验是有价值的精神商品。在“体验经济”中,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物质以外诸如心情、记忆、感觉等摸不着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在传统意义上把体验打包到服务和商品之中。这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用户为中心,创造能够使用户参与、值得用户回忆的活动。在用户参与的过程中,记忆长久地留住了对过程的体验。只要用户觉得体验定价“值得”,就愿意为体验付钱,似乎与成本无关。
同一种商品,也许在农业经济中只值5元(能用),在工业经济时值10元(耐用),在服务经济中值20元(好用),在体验经济中就可以值30元(好看)。这是因为在体验经济中,消费者对体验享受的评价最高,也愿意付出更高的价格。这也造成体验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价值,甚至同样的体验对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价值。如旅游景区门票、与海豚拍付费照片、翡翠交易等都是带体验型的商品。
第三,免费商业模式。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必须要拥有一个巨大的、免费的用户群,然后再创造价值延伸产品挣钱。在互联网上,拥有一个巨大的用户群作为基础,百分之几的付费率就能产生足够的收入,就能产生利润。互联网经济强调,首先不是如何获取收入,而是如何获取用户。这正是与传统厂商不同的地方。硬件也正在步入免费的时代。互联网硬件如电视、机顶盒子、智能手表等以成本价出售,零利润,然后通过广告、电子商务、增值服务等方式,达到赚钱的目的。
第四,颠覆式创新。现在颠覆式创新越来越多地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用户体验的创新,把一个过去很复杂的事变得很简单;二是商业模式的颠覆。商业模式颠覆,简单的做法,就是你把原来很贵的东西,想办法把成本降得特别低,甚至把原来收费的东西变得免费。也就是说,要想做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如果能够降低两个门槛,一个是钱的门槛,一个是使用障碍的门槛,它便能产生奇迹的力量。
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企业总结出来的,更适合线上的商业模式,作为传统企业在线下经营虽不能照搬照套,但可借鉴其理念。有的专家认为,网络思维将渗透到人类生活和人类思想的一切领域。也有的专家提醒,要注意谁在互联网思维下装神弄鬼?警惕那些利用互联网思维来玩概念、博眼球、获名利,把做得很有限或很平庸的事情包装上互联网思维的神圣概念。但是,不管如何,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带有时代特征的新思维,我们既不能将它神秘化,又不能熟视无睹,而是要先了解互联网思维,然后再结合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互联网+”新的商业模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