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生大地,荫佑众生
发布日期:2008/5/20 | 浏览次数:13236 来源:——清明节思忆父亲
张西甫/集团副总经理
杨柳吐翠,娇燕回飞,万物回春,每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午夜时分,我们登上高高的梧桐山之颠,祈盼能在暗暗的冥色之中,与父亲相见于天人两面之际,阴阳分界之间。满山苍林树木默默肃立,万千雾霭轻飘曼舞。云雾之中,隐隐闪现出父亲那熟悉的身影,凝望之际,浮现出父亲慈祥的笑容。我等翘首而立,期待倾吐思念之情,然一阵风动云涌,刹时模糊了我的眼睛。不觉之中,东方渐白,繁星归隐。仰望天空,父亲似乎又踏光而去,凭虚远行。回眸大地,眼前新柳低垂,杜鹃含露,一片新绿,犹如我万般牵挂之情,殷殷感恩之心。
古冀州是华夏各民族相互征伐与交流、抗衡与融合之地,也是古华夏民族的发祥之地,从来多慷慨悲歌之士,仗义死节之魂,至今仍盛行尚义任侠之风。父亲生于冀中一进步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好学上进,少年早成,颇受礼乐诗书之浸润,兼承燕赵侠义之古风。当此国微民弱,列强觊觎中华,权贵鱼肉乡里之时,父亲常怀学优而仕、许国报民之宏志。
然而,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无情地摧毁了他纯真而高尚的美梦。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全面对华侵略战争,国民党政府不顾百姓死活,放弃国土,只顾南逃,瞬间华北沦陷,燕赵大地一片腥风血雨。日寇的飞机天天在头上轰炸,一马平川绿纱遍野的冀中平原顿时满目疮痍,残垣断壁,一片废墟,人马猪鸡死伤无数,荒野上白骨成堆,天下苍生无以聊生,生命无根,向南逃命的人流,带走了对家乡的眷念。鬼子的侵略碾碎了父亲的求学之梦,意志坚定的他第一次认识到“人必须与命运抗争”。滹沱河激愤啦,发出震天的怒吼;太行山奋起啦,举起钢铁般的拳头;燕赵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斩木揭竿,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年仅14岁的父亲毅然投笔从戎,奔赴国难,恰逢军队人才稀零,又因国家战事极需,父亲小小年纪一入伍即被任命为连队指导员。由于战事频繁,生活艰苦,身心疲惫,父亲患上了从此缠身60余年的结核性胸膜炎,剧烈的胸痛和持续不退的高热迫使他回到老家养病,这正是:神龙入水养息,只为那,仰头长啸,傲驰天地之日!在2年里,父亲加入了抗日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带领从小变大的游击队伍在日军的心腹之地猛插钢刀,扰敌伤敌,取得不俗之战果。1940年6月,父亲被任命为安平县游击大队政委兼县委军事部长,从此领导安平县人民武装与日寇、汉奸进行了不懈的殊死较量。面对日寇碉堡林立,扫荡频出的险恶环境,父亲与游击大队的同志一道,紧密依靠乡亲百姓,与敌人开展游击战、地道战,先后经历上百次战斗,消灭敌伪过千名,曾多次只身陷入险境,临危不惧,为成功粉碎日寇惨绝人寰的5.1大扫荡做出贡献。并于1945年5月,配合主力部队,全歼县内敌伪,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父亲成为光复后的第一任安平县委书记,此后为配合解放军实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使命,父亲组织后勤力量支援作战,为解放京津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硝烟飞尽,百业待兴,全国转入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建设时期。狼烟走,牧笛来;野火尽,桑榆兴。父亲先后在韶关地委、粤北区委、广东省委等地担任首要职务,领导广大农村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打土豪分田地,使得耕者有其田,通商引百利,一时间,荒园变绿田,穷山呈繁茂。饱受蹂躏的祖国山河,开始呈现出一派安居乐业、祥和太平的景象,面对大好河山的一片盎然生机,父亲深感欣慰,甚至几分满足。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人民基本温饱的逐步满足,党内出现了关于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探索和讨论,一些同志在不同地区开展了村社体制及土地制度的改革实验。不幸的是,由于缺乏良好的组织机制,缺少党内不同思想的民主讨论,最终于1966年开始演变成为激烈的、全国性的政治动乱——“文化大革命”。事非颠倒,“政治挂帅”,“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致使工农业生产陷入停顿,建设成果几乎破坏殆尽,国家经济面临破产边缘,正直良真之士遭受迫害,大批国家栋梁之才被迫害致死。父亲也被停止公职,一度身陷“囹圄”,他的心灵再次感觉到来自自己人的震撼。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危难,大难当前,必须站出来,担当起历史的责任,与“四人帮”等邪恶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父亲不顾安危,坚决抵制“四人帮”的反动思潮,揭发其险恶行径,并积极化解群众中的矛盾,尽快恢复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力保一方平安,显示了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成熟的政治品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使父亲认识到进行农业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吉林省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思想观念和工作制度的落后,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广大人民引颈相望,期待变革。看到这种情况,父亲心忧如焚。1979年底,他主动请缨到吉林工作,决心改变吉林的落后面貌。他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听取民意,力排干扰,果敢地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焕发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猛增上百亿斤,全省逐步摆脱了落后面貌,呈现出一派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景象:长白山林海叠翠,科尔沁牛羊肥壮,松辽平原五谷飘香,吉林粮仓的美名天下传扬。
父亲心系百姓冷暖,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工作之中,他对子女的精神关怀胜于物质呵护,对事业上的鼓励多于生活上的帮助,他与家人的相聚多是来去匆匆,多少父子之情都在电话交谈之中。离休之后,我们多么希望他能留在子女身边,享受一点儿女之情,享受一点我们对父亲的孝敬啊!然而,他心理始终忘不了百姓,也离不开百姓。联产承包改革的成功,使他对改革开放思想理论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对祖国未来发展具备了更加深邃的宏观视野。他决心对我国市场经济乃至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更加深入探索。他在工作之余奋笔疾书,倡德立言,著有《滹沱河风云》、《中国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和谐与小康》等专著,洋洋数百万言,忆往昔峥嵘岁月,话当下成败利弊,建言祖国改革与发展对策,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桑榆虽晚,不坠“三农”之志。他不顾年迈,走遍江、浙、粤、豫、吉、新疆等十数省市和地县,每到一地必然深入调研农、副、渔、贸、土地等方面的一手资料,找出当地政策的问题核心,然后向中央报告实际情况,例如调研新疆棉花生产问题、农民工问题、土地产权制度问题、县乡基层政府建设问题等等,相继较为超前地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及政治改革建议。他提议开放棉花市场,赢得新疆棉花大丰收;他据理力争,在国家级层面上坚决反对粮食流通统购统销的计划政策,迎来了我国粮食购销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他念念不忘‘三农’,在给中央领导的多封建议中,首先提出农民工的概念并定义了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地位,力主保护农民工生存、培训和子女住房、上学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享受市民的平等待遇,迎来城乡和谐的新生活,为消除城乡差别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2005年初,父亲健康状况已非常不佳,但他仍频频上书中央,建议改革现行土地征用制度,让农民享有“土地权”。他格外关心中国最大的人群——8亿农民的出路和将来,为三农政策的改革而欢呼,由衷地感到欣慰,他为废除中国千百年不变的依靠农业税收建国的政策而倍感振奋;他呼吁推行民主制度改革,实行县乡行政首脑直选,还政于民,从制度上预防腐败,逐步将中华大地建设成一个人民自由、政治民主的美好家园。遗憾的是,父亲没能亲手完成上述的全部心愿,但他极为深情地给我们留下了深思熟虑的嘱托,让我们继续走下去。他挥尽了全身的能量,完成了毕生的功课,为人民交上一份优秀的作业,他是建设伟大中国重要接力赛的跑手之一,他希望有人接过手中的接力棒,代代相传,直至久远。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是滔滔人海一粟,但只要是闪亮的金子,薄积厚发,这就是地球人类的巨大财富。做好事容易,创思想难,人的一生难有建树,居高位者功过有大小,先天下之为国为民呕心沥血者,品格可贵!
轻风拂去浓云,黎明驱散昏色。远眺中原大地,晨曦漫洒村落,万物起迎朝阳,鸟语谐书香鸣转,机车伴笑声相和。人海之中,依稀再现父亲不倦的音容。是的,父亲一生心系民生,因为他是百姓之一。愿父亲的美好愿望,遇春风化雨,花漫中华大地。